本文转自:黄冈日报配资指数
麻城市幼儿园 涂芳
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,以适合幼儿的音乐为客体,通过教师指导和设计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教育活动。多种电教媒体进行的电化教育又称视听教育,是利用高科技的现代视听工具作用于人的感官,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器官,加强刺激,以增强表现对象的形象性、直观性,使活动主体主动接受传播的信息,这些形象可感的信息易于转变为容易接受的理性认识层面。
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培养幼儿音乐兴趣
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较普及常规电教媒体的运用。教师要正确使用常规电教媒体,并熟练地运用到音乐教育活动中去。如将幻灯、投影、录像以及音响等电教媒体相结合,运用到歌唱、音乐欣赏及节奏活动中,帮助幼儿熟悉歌词,理解乐曲性质和内容,感知音乐的节奏和力度,并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氛围。同时,教师可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性质和教育目标,选择运用合适的电教媒体,化解音乐教育的难点,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,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。
如:中班歌唱活动《小蚂蚁》,其中歌词中有几个词语孩子们很难理解——有秩序、有积蓄、有情意。教师利用课件,只要点击所对应的按键,孩子们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就这样,动态的信息唤起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,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曲子。
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潜力,促进幼儿音乐感知
在音乐欣赏活动中,运用多媒体电脑让幼儿的视、听感官充分感知,使抽象的音乐变为具体的可直接感知的音乐形象,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、理解力和创造力。
在各种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正确运用计算机多媒体,可采取图片或背景、幻灯、电视、木偶、角色扮演、音响模拟等手段来提升音乐的意境,让幼儿从直接画面、场景中受到情绪感染,达到幼儿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作品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,还可以直接欣赏到音乐作品形式内容,音响效果使孩子获得更清晰的音乐形象,使幼儿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。从而深刻地理解音乐,亲切地表现音乐,使幼儿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,审美能力得到升华。
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,培养幼儿音乐表现力
在教学中,可根据小朋友的年龄特点,让他们在多媒体音乐画面中尽情地去模仿、去表演。一种是模仿小动物的动作。如:“小鸟飞”“小鱼游”等表现抒情的三拍音乐;“大象走”“狮子走”等表现四拍低沉缓慢的音乐;“小兔跳”“青蛙跳”等表现二拍活泼欢快的音乐。
如讲授大班打击乐器时,可先从多媒体上播放出打击乐器的直观形象表演,让孩子通过欣赏进行模仿。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,从每个小节开始练习,然后组成一个乐句,再结合简单的旋律练习:节奏也注意由简及繁。孩子的手和脚是最方便的“打击乐器”,可经常采取拍手、拍腿等方法进行练习。在此基础上,引导幼儿用沙球、响板等节奏乐器进行练习,并可尝试为歌曲配简易伴奏。这样通过游戏、律动、表演及打击乐器训练。让幼儿对音乐的内在有所理解,通过外在的各种手段加以表现,使孩子的内心溢于言表。
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、可以用具象来表示抽象,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也可能通过剥夺想象的空间配资指数,从而造成孩子更大的依赖。这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孩子们的学习心理规律出发,探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各种边界条件,确保应用的科学性、规范性和实效性。
诚多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